Skip to content

《我的外婆,从不内耗》读书笔记


认知觉醒,跨越陷阱

放松下来,不要再欺负自己

摘要

  • 外婆的教育宗旨:
  1. “让孩子们什么东西都见识过后,就能够辨别什么是好东西,什么是坏东西,不然,小孩因为眼皮子浅,别人一点新奇东西就能给带跑了,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尽情探索。”
  2. “站在孩子的位置,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,照顾着我们的情绪感受。她从不讲什么大道理,而是将那些只可在至亲之间教授的知识诀窍糅合在日常生活中,身体力行地示范给我们看”
  • 心理学家罗伯特·S·汉德森:
    出现什么问题都找借口,肯定不对,但把问题都全然归结于自己,也不公平,我们可以尝试全面分析,做好课题分离:出现失误,结果不如意时,要试着把各种原因都列出来。对于那些以我们的能力改变不了的部分,下次就绕过去。如果是自己的责任,就积极反思,勇于承担,但不要抢着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也揽过来。人生路上,如果将不属于自己的担子都背到自己身上,人就会越来越累。

思考

作为父母,要为孩子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安全环境下的体验,只有体验过才知道好不好,一味的思想灌输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、好奇,适得其反。

我所经历的校园霸凌

摘要

  • 幼儿园,同学抢玩具,划伤脸颊。父母不做任何追究,反而说:为什么不欺负别人,只找你?你也有问题。
  • 幼儿园,尿湿裤子,老师不给换,反而拎到院子里自然吹干,导致经常生病。父母未做任何反映。
  • 小学,被人在楼道写满骂我的话,妈妈先是很小心地看我的表情,发现我没有什么异样之后,也赶快掏出钥匙帮我一起刮。
  • 小学,被人诬陷说老师坏话,老师不调查就体罚。
  • 这些事造成的影响:无论遇到什么事,我都不敢反抗,受了委屈也不敢告诉他们,因为父母不会给我支持。逐渐地,我的性格越来越拧巴。
  • 稻盛和夫曾说:​“欺负你的人因你的软弱而来,欣赏你的人因你的自信而来,不在乎你的人因你的自卑而来,爱你的人因你的自爱而来。​”

思考

  1. 作为父母,错应教育,对应撑腰。父母软弱,孩子就自卑,谁都会欺负。
  2. 面对欺负你的人,要反击,不可手软。“别人打你,你还要管他手疼不疼吗?千万不要滥用你的善良。”

成长才是对恶意最好的回击

摘要

  • 因为转学耽误了学习,考试不理想,老师阴阳怪气嘲讽,甚至严厉斥责、挖苦父母。而爸妈就像做错事的小学生一样,唯唯诺诺向老师赔礼道歉。
  • “无论什么时候,人都要靠实力说话。成长是最好的复仇。​”
  • 孩子在还很小的时候,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,非常需要家长的支持和教育,教些学校不太会教的东西,比如学会如何自我保护。

应对霸凌的方法

摘要

初中,男同学在我的作业本上抹鼻涕,后来甚至发展到撕作业、揪头发。外婆教我的处理方式:

  1. 先跟对方好好谈。但每次对方答应的很好,实际上依旧如故。
  2. 找老师。老师觉得是很小的事,反而说我心眼小、矫情。
  3. 静静等待,等到鼻涕最多、作业最破的时候,就保留证据,拿给老师,不说话只管嚎啕大哭,引起老师好奇、其他被欺负同学的公愤。
  4. 让长相最凶狠的人——我爸,放学路上堵那个男生,笑着递给他一个作业本,说:送你个礼物,同学之间,要好好相处嘛。​”

思考

应对霸凌的方式: 0. 家长一定要维护、支持孩子。

  1. 先和对方沟通。无果,上升层级。
  2. 找能管他的人(老师)反应,无果,继续上升。
  3. 忍气吞声,收集证据。当有有力证据时,要坚持反抗。
  4. 对方收到应有惩罚后,化干戈为玉帛,由更权威的人出面调和。

没有家长的支持,会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孩子更加不敢反抗,甚至酿成更可怕的后果。没有一场霸凌是第一次见面时发生的,它往往是在不断的试探中愈演愈烈,直到最后不可控制。霸凌者觉得欺负对方不用付出什么成本,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,于是更加肆无忌惮。

让弱者以德报怨,是一种邪恶

摘要

  • 小人物的愤怒往往毫无用处,被欺负了就是被欺负了,公理道义这些往往都是实力相当的人才能去争一争。
  • 兔子踩了老虎尾巴,老虎可以‘以德报怨’,因为兔子无法对老虎构成任何威胁,老虎却有一万种方法伤害兔子甚至要兔子的命,老虎当然可以非常大度地说‘没关系’。兔子被大老虎踩一脚,就可能会死。不让兔子学会躲避,而让兔子‘以德报怨’,被踩了要忍着,要坚强、大度、原谅,实质是一种邪恶。任何知识都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运用,小朋友首先要学习自我保护和应对他人欺负的方法,才能保证自己健康成长,当你变成狮子时,才有资格对老虎说‘没关系’。​”
  • 如果自己都不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,让牺牲自己利益的状况达到了稳态,那其他人就更不愿花力气去帮你修复了。
  • 如果让欺凌者意识到,欺负自己会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,甚至这个麻烦是无法预计的,那么他肯定会三思而后行。所以在对方第一次试探的时候,你就要勇敢地回击,让他对冒犯你的代价有所顾虑。
  • 想牺牲你的人绝不会因你懂事就心慈手软,他们只会因为畏惧付出的代价而收手。

思考

首先要维护自己的权益,必要时亮出自己的“爪牙”,当自己富足后再考虑谦让、风险。

从来如此,就是对的吗?

摘要

  • 故事两则:
  1. 姨婆邻居经常打骂孩子,外婆劝阻无效,反馈给居委会,居委会敷衍,又反馈到区里。结果邻居不打孩子,但与姨婆家交恶。家里人都不理解外婆的行为,外婆说:“你小时候可曾挨过打?从来如此,就是对的吗?”
  2. 同学R喜欢画画,但成绩不好,R父因成绩问题将其扒光拉到街上打,外婆阻止但被误伤。外婆说:“有些家长把家当作自己的王国,他是唯一的皇帝,要用最小的投入收获最大的回报,还要在大家面前扮伟大。”
  • 在与我们爱的人相处时,永远不要用“我VS你的问题”的思考方式,因为这里隐藏着不平等,评价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特权,而采用“我们VS问题”角度思考的人,则会把精力集中于问题本身,使得彼此成为紧密相连的战友。
  • 读者留言提到,自己成年后希望能跟父母讨论这些创伤,可惜得到的回应绝大多数都是:​“不记得了,你怎么就记得这些?我养大你的恩情呢?​”有的甚至开始进行新一轮“你是个白眼狼”的指责。原因有以下几点:
  1. 父母大多认知有限,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足以解决你的问题,他们只觉得你在控诉和讨债,他们认为无论什么创伤,都应该在生养的恩情下消失。
  2. 他们的低能量不足以接纳你的创伤。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竭力应对生存挑战。如果他们精神贫瘠,无论你如何提要求,你需要的精神支持他们都给不了。
  3. 就像溺水的人会拼命抓住能够到的任何东西,精神贫瘠的人往往会更迫切地需要把自己对人生的失望和痛苦、社会或周围人给他的压力转移出去,于是便落到孩子身上,以获取更多精神养分。不要期待一个没见过西瓜的人告诉你如何种出好西瓜,那对对方来说也是不公平的。
  • 请尽力去经营自己,努力逃离,尽量成长,好好读书,学一门手艺。抓住一切机会,从低能量的沼泽中逃离。只有跳出来,你才会发现,原来习以为常的东西是有问题的。

思考

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等都是糟粕,如果你经受了这种糟糕的体验,那么你更应该努力成长,摆脱它,不要沉浸在无力的回忆中,更不要再附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。

隐形精神控制

摘要

  • 父母让孩子自己决定、说真话、说心里话,当孩子说的、做的不如他们的意,则跳出来横加指责,甚至告诉外人,或者未来反复拿出来当佐证、例子来职责孩子。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不相信父母、不敢说心里话,转而信任家庭外部的人,易陷入别人的陷阱。
  • 需要警惕这样的人:
  1. 给你贴标签:丑、自私、怂等,而抹杀你的优点。
  2. 针对一点小错甚至不算错的问题挑剔,还进行放大,特别是道德上的错误。
  3. 话里隐含对你的指责,让你愧疚并觉得自己糟糕.
  4. 伪装成为你好,如果有人想厘清其中的逻辑,就会被他粗暴制止。 遇到这样的人,要想办法离开,不要自证,一旦自证,就会落入支配地位的陷阱。越自证,你的心理地位就越低,越易被控制。
  • 家庭教育中,言传和身教是并重的。家长希望孩子怎样,自己也应该同样要求自己。

世上没有永恒的利益共同体

摘要

  • 自己的路,要自己选。没有任何人做的全心全意为你,包括父母。无论怎么选,都应该是自己思考的结果,也要自己去承担代价。
  • 要求别人无私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私,不应要求他人成为圣人,那是不合理的;也不应要求自己全然无私,那样会陷入痛苦内耗。
  • 付出,问心无愧;拒绝,大方坦荡。不绑架他人,也不被他人绑架。

不要做不求回报的人

摘要

  • 爱就是要表现自己,互相吸引,而彼此也会因为爱成为更好的人。如果对方不喜欢自己,也不要停下变优秀的脚步,说一声珍重,开始人生的下一个阶段。​
  • 公平是人类本能的追求,也是确立社会秩序的关键。如果觉得别人不该要回报,你就会变成一个没人愿意交往的人;觉得自己不该要回报,你就会变成一个可以被随意践踏的人。
  • 人首先要自爱。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当然可以付出,但一定要明白付出的目的是什么。为了感动对方,就将决定权放在别人手上,他可以爱你也可以不爱。为了感动自己,靠自我牺牲来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人是拧巴的,越容易收到指点、挑剔。

思考

  • 子贡赎人:道德行为不能仅从个人层面考量,还需要考虑对整个社会风气和大众行为的引导作用。合理的规则和道德倡导之间需要平衡,不能因为个人看似高尚的行为破坏了规则的激励机制,影响更多人践行善举。
  • 首先要自爱,别人才会爱你。

自我保护,无需羞愧

别被道德绑架

摘要

  • 故事一则:外婆那个年代生活艰苦,得病差点丧命,通过病例等证明可买到牛奶。每次外婆喝牛奶,舅舅会眼巴巴看着,外婆会背对着全部喝光。外婆当时的决策:如果让给孩子,自己没法恢复,如果死了,那自己生的孩子、自己的老公、自己辛苦支持的家庭都会成为别人的,而且后妈将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。
  • 如果家长苛待甚至牺牲自己,就会不自觉对孩子要求过多,期待更多精神回报。
  • 爱别人,必须先爱你自己,否则,就无法守护那些你爱的人。
  • 有时候别人让你善良大度一点,往往是因为你已经是被选中的那个牺牲品,这只是为了堵你的嘴。

思考

  • 在决定亏待、牺牲自己前,要想清楚这是否值得,受益的人真的想让你这么做吗?
  • 在自己虚弱的时候,要抓紧时间经营自己,而不是耗散自己的能量,只有长成参天大树,才能承担的更多。

识别身边小人

摘要

  • 不是所有朋友都希望你好。为你好的人会为你做长远考量,而有的人伪装得善解人意,实则步步捧杀。君子择善而交,选择朋友是非常重要的。
  • 如果我们不幸陷入了这种内耗的环境,最好能够抓住一切机会逃出来,而不是将环境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都解读为“我不够好,如果我能力更强,就一定可以克服”的自我攻击,因为这必然消耗大量心理能量,以致没有力量改变自己,结果很可能就是被同化,甚至开始把那些站得高的同伴拉下来。

为什么要做坏的预设

摘要

  •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,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居安思危,做好准备其实就是上保险,为自己系上安全绳,防止遇到危险时直接跌入谷底。
  • 我们人生的最终承担者,始终是自己。请帮自己系上尽可能稳固的安全绳,尽量保护自己的空间和利益,别管别人怎么想,因为他毕竟不是你。

不需要“你应该”

摘要

  • 没有人可以定义你的人生,你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主人。
  • 你应当在社会期待和善待自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。生命中只有一种“应当”​,就是好好活着。

放下重担,学会松弛

你那不是延迟满足,是自找苦吃

摘要

  • 值得忍的事才忍,把意志力花在刀刃上,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。对于不值得忍的事,不如及时行乐,获得最大的满足。
  • 只有时不时给自己一点甜,才能支撑克制与煎熬。

不吃没意义的苦

摘要

  • 很多事是我们无法选择的,比如父母、性别。再不想接受都没用,遇到麻烦,抱怨只会让你更痛苦,压力越大越不容易改善。不如想想,现在我们能做些什么,然后立刻行动起来。人一动起来,就不容易胡思乱想,只会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,这样压力自然就能小点。
  • 真正的早当家不是早早地迫于生活压力贩卖自己的劳力,而是见识与认知的丰盈,是去了解人性、了解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规律,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,养成百折不挠的心性。
  • 硬扛不是坚强,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才是真的坚强。不思考不总结,只会拼吃苦,除了感动自己,没用的。
  • 故事一则:研究生导师曾说:你们的师兄说他熬夜手工录数据,我要一个博士来打字吗?请个助理来做,他赶快调程序去啊。我非但不觉得他勤奋,还觉得他很傻,有些没必要吃的苦不要吃。

不要用吃苦获得道德上的崇高感和资格感

摘要

  • 故事一则:过年去妈妈闺蜜家玩,没有带爸爸,爸爸买了几个冷面包,就坐在面包店外面吹着冷风啃,由此引发了肠胃炎,这件事后来被他反复拿来抱怨。(为什么不在店里面吃?非得把自己弄的那么可怜)
  • 人如果苛刻对待自己,自我牺牲,就可能会产生一种自己很伟大的感觉,继而觉得自己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做一些事,别人做不到时自己就会生气。

不要活得太沉重,这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

摘要

  • 在不可改变的事情面前,寻找其中有益的部分,并立即行动,让自己开心——这让我相信,无论处于何种境遇,我们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感受。没有比自己相信自己更能让人感到安全的事了。
  • 你如果总是吃苦,别人会习惯你的付出。任何环境中,如果一个人总是承担最多,最后大家并不会感激他,反而觉得是应该的,因此苦都让能吃苦的人吃了。

思考

生活中注定存在苦难。在经历苦难时,给自己一块“糖”,换一种心情。在没有苦难时,保证自己舒坦、自洽,多积攒快乐。

在生活的旋涡中心,松弛地喝下午茶

摘要

  • 心理学上有个“出丑效应”​,指的是人们不太喜欢那些没缺点的人,因为会让人感到紧绷,而有些小缺点的人更讨人喜欢。

身心和谐,发展之道

安贫乐道可能是极大的陷阱

摘要

  • 年轻人是没资格安贫乐道的,人在最有精力和条件时要尽力向前冲,多学本领、多赚钱、多积累。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坎,钱可以帮你过滤掉很多苦,有钱钱替你吃苦,没钱就要用身体、用命去扛。扛多了,就会忘记自己是珍贵的,轻视自己的人容易对自己不负责。不好好经营自己,会给别人廉价的印象,别人也会轻视你,引发无穷困扰。而且,人活着是背负责任的,该拼的时候如果不拼,就无法给家人更好的生活,到中年时负担更重,那时再拼,效率也比不上年轻人了,免不了后悔。很多人的一辈子就这样在懊恼中蹉跎掉了。
  • 当经历或目睹过租房的窘迫、生大病的绝望、亲人的患病离世以及身边人的飞来横祸后,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真真切切能让你感到安全的,只有健康和金钱。而痛苦,就在于赚钱的无能吧。​
  • 不要抱怨贫穷,更不要安于贫穷甚至感谢贫穷,前者会消耗你低谷时起身的能量,后者无异于自我设限的慢性毒药。

思考

该拼搏的时候就要奋力追求,将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身上,如果不主动迎难而上,生活一定会把苦喂给你吃。

那些谁也抢不走的东西

思考

抢走的都是一时的利益,而头脑、思维、本领永远也抢不走。

为什么越专注于省钱,人往往越穷?

摘要

  • 钱的本质是时间,应该像花钱一样花时间。
  •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擅长,做自己不擅长的事,很可能最后花费大量时间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,导致时间的交换价值被白白浪费了。而做自己擅长的事情,不断提升自己,不但能学到本事,还可以赚取时间差价。

为什么贵的反而便宜?

摘要

  • 最大的囚牢是人的思维,人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。

思考

贵的反而便宜有两个维度:

  1. 思维、认知:花钱提升自己,来提升时间的价值。如,购买学习资料,来找到更好的工作,同等时间赚得更多钱,那么投入要比收益便宜得多。
  2. 物品价值:买一件贵的衣服,提升了自己的气质,同时又可约束自己要保持身材,同时又可以穿很多年,多方面的收益与成本相比是便宜的。

不要让自己廉价

摘要

  • 有些钱不能省,当然不是让你打肿脸充胖子,但正常交往要落落大方,与人头几次的交往决定以后的规则,一旦你被察觉出颓势,别人就会有意无意轻视你,还可能借机欺负你。弱的时候,就要借势,人靠衣装,以后你有了能力和底气,拿塑料袋都无所谓。
  • 容易被骗的地方就是你执着的地方,也是容易使你痛苦的地方。自卑反而容易自负短视,想以小博大,不愿踏实付出。自我亏待会生出空洞,骗子会趁虚而入,能量不注入自己体内就容易被他人吸走。
  • 别人有能力帮助我,我也相信自己值得帮,即便现在没能力,也记在心里,相信自己以后一定有能力回报。​
  • 以后会遇到更多没见过的东西,别人好像习以为常很熟练的样子,那是因为别人之前见过。不要因此觉得自己低人一等。

人际交往,轻松应对

君子和而不同

摘要

  • 子曰:​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​”就是说,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,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不人云亦云,盲目附和;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,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,但实际上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。
  • 弗洛伊德曾说,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,它们只是暂时被“活埋”了,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。

思考

坚持自己的核心诉求,容纳别人想法的不同,做到求同存异。

尊重他人,不要让他人介入你的心

摘要

  • 不要过多介入他人的因果,也不要让他人介入你的心。
  • 人最重要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则,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,就去做。只有做了,回头看时才会知道,这样有用,那样是错的,错了就改,有用就继续。
  • 理解其他人的局限,是为了放过自己,让自己舒服。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人,不必与他争论,但如果忍让使他得寸进尺,就勇敢回击,杜绝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情。
  • 太在意他人想法,那些难听的话、讨厌的人和事,就会带来更多烦恼。如果你不在意,那些难缠的人、难听的话就会像清风穿过虚空,什么也留不下来。

思考

做自己认为对的事,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、讽刺,对则继续,错则改之。也不要参与他人的抉择、承担他人的责任,不落井下石。

过于较真,没有意义

摘要

  • 比事情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,过于较真会让人变得狭隘,不容易快乐。

为何有时天道不“酬勤”​?做得多错得多

摘要

  • 如果这件事会开一个不好的头,即将形成一个对你有麻烦的规则,你就要直接拒绝、反击,最好一步到位,让对方下次不敢再来挑衅,这样你才能建立自己的规则。
  • 《鬼谷子》有云:​“让己者,养人也。​”意思是:过分谦让,是替他人保存气势。我们要保存自己的气势,切忌唯唯诺诺任人欺负,将潜在的冲突消灭于萌芽中。
  • 不要让别人总是免费从你这里拿走好处。
  • 永远不要用利益去试探人性和感情,因为你永远都不可能赢。
  • 当遇到了重大的事件需要求助时,尽量不要去找自己给过恩惠的人,因为有些人会将求助看作需要偿还的债务,反而会推上一把,让债权人万劫不复,让债务直接消失,这反而可能是他内心真实而隐秘的愿望。

思考

  • 对自己不利或无收益的事情,要勇敢说 no,对不合理、侵犯自己权益的事情,要勇敢反击。
  • 帮助别人,也要从他那里换得好处,总是无私奉献,反而会觉得理所应当。

为什么你总是付出,没人感恩,还招人恨?

摘要

  • 子曰:​“小人不耻不仁,不畏不义,不见利不劝,不威不惩。小惩而大诫,此小人之福也。​”意思是说:​“人格卑下的人没有羞愧之心,没有道德观念,没有畏惧,没有正义,不看到利益就不勤勉努力,不受到惩罚就不能在内心引起戒备,受到小的惩罚就会大为警惕。​”
  • 外婆的“只吃一次亏”原则:先相信对方,但只要通过观察确认对方是不值得交往的,就立刻远离。
  • 一个人如果总是奉献,他的付出就会变得廉价,人对于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珍惜,会觉得一切是理所当然。
  •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,要用在自己和值得交往的人身上,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学。

思考

Q: 为什么你总是付出,没人感恩,还招人恨?
A: 斗米仇,升米恩。付出有节度,别人才会珍惜。再者付出给值得人,”小人“只会一味占便宜,没必要且远离。

实力是人际交往的基础

摘要

  • 你越卑微小心低姿态,越容易被轻视;越自尊自信有能力,越被重视。不要等别人来爱你,不要等别人来拯救你,越是没人爱,越要爱自己,越是身处沼泽,越要救自己于水火。
  • 当你从容自信时,自然有人关注你;当你越来越有能力时,自然会有人看得起你。
  • 她自己的考虑吧。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,有些人只能是一段时间的同伴,旅程结束,就不要留恋了,继续往前走,前面又有新的风景。
  • 你可以拿什么来交换,对方为什么要帮助你?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,你首先要看看自己有什么可以交换的。

思考

  • 人际交往中要不卑不亢,自信才能换来尊重。
  • 人际交往就是价值交换,要保证自己有”实力“,才能换来长久的交往。

别让“清高”阻碍你的人生

摘要

  • 事情来了,要问自己三句话:”要做什么?“,“怎么做?”,“该找谁?”。不要害怕麻烦别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没有的东西,想一想怎么用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,换别人没有而你又可以提供的东西。问不问是你的事,答不答应是对方的事,对方不答应也不代表你就差,可能就是不方便,赶快问下一个人。
  • 在与人交往中,整合资源需要不断经受挫败,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磨炼。
  • 牢牢把握主动性,放下无用的枷锁,以结果为导向,在所处的位置用所有资源做力所能及之事,永不放弃,是实现幸福的途径。

永远保持你的主动性

摘要

  • 如果一件事会影响到你,你就要主动行动。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,要在他身边点燃一根火柴,大喊失火了,才有用。装睡对他只有好处时,他才会装睡,没好处反而可能有害时,他立刻会跳起来。
  • 现实是复杂的,很多时候,不是争取就一定会有回报,而是争取才可能有回报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,俞敏洪说:​“你不努力,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,只有你努力了,有了资源和话语权,才可能有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。“

思考

  • 曾国藩的十六字箴言为:​“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既过不恋。​”
    “物来顺应”: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,要坦然地去接受和顺应它。
    “未来不迎”: 对于未来还未发生的事情,不要过度地担忧、焦虑或者盲目地期待。
    “当时不杂”: 在做事情的当下,要保持专注,心无杂念。
    “既过不恋”: 已经过去的事情,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,快乐还是痛苦,都不要一直沉迷或留恋其中。

总结

关于教育孩子

  1. 作为父母,要为孩子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安全环境下的体验,只有体验过才知道好不好,一味的思想灌输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、好奇,适得其反。
  2. 作为父母,错应教育,对应撑腰。父母软弱,孩子就自卑,谁都会欺负。
  3. 孩子受到霸凌时,首先要维护孩子,其次教导孩子要反馈问题,反馈无果后,要收集有力证据,当证据足够时坚决反抗。
  4. 家庭教育中,言传与身教并重,父母希望孩子怎样,也应同样要求自己。
  5. 父母也要爱护自己,如果总是苛责、牺牲自己,就会不自觉对孩子要求更多,希望更多的精神回报。

关于自爱

  1. 自己的路自己选,自己承担所有后果。
  2. 付出就应获得回报,不需要一味亏待、牺牲自己,这样只会被轻视、被随意践踏。
  3. 自己利益受到威胁时,要亮出“爪牙”,划清自己的规则。
  4. 该拼搏时奋力追求,该放松时(自己左右不了的事情,如父母、性别等)给自己一块“糖”。
  5. 投资自己,提升认知、思维,让自己的时间更值钱。

关于社交

  1. 远离给你贴标签、希望你善良大度、捧杀你的伪好人或环境。
  2. 坚持自己的核心诉求,容纳别人想法的不同,做到求同存异。
  3. 不参与他人抉择,不承担他人责任,也不落井下石。
  4. 对自己不利或无收益的事情,要勇敢说 no,对不合理、侵犯自己权益的事情,要勇敢反击。
  5. 斗米仇,升米恩。付出有节度,别人才会珍惜。
  6. 人际交往就是价值交换,要保证自己有”实力“,才能换来长久的交往。

曾国藩的十六字箴言为:​“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既过不恋。​”
“物来顺应”: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,要坦然地去接受和顺应它。
“未来不迎”: 对于未来还未发生的事情,不要过度地担忧、焦虑或者盲目地期待。
“当时不杂”: 在做事情的当下,要保持专注,心无杂念。
“既过不恋”: 已经过去的事情,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,快乐还是痛苦,都不要一直沉迷或留恋其中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